新华网南昌4月16日电(沈洋 王凯丰)地处赣湘两省交界的萍乡市,素有“锦峰秀水萍实里”的美誉。近年来,依靠产业驱动、文化凝聚、党建引领,这座赣西小城探索出一条村庄美、村民富、民风淳的乡村振兴新路。
特色产业激活“振兴密码”
走将军走过的路,干将军干过的活。在甘祖昌将军的家乡——萍乡市莲花县沿背村,当地将独有的红色文化资源盘活转化成为教学资源,3年多来吸引了4万多名学员前来培训学习、感悟“初心”。
图为甘祖昌干部学院大门。资料图片 新华网发
“学院没有建宿舍楼,村民家就是学员宿舍。安排学员与村民同吃同住,既解决学员的食宿问题,还能带动村民增收致富。”江西省水利厅驻沿背村第一书记徐永兵说。从2016年10月开办至今,甘祖昌干部学院通过开展红色教育培训已累计为当地村民增收1200余万元,带动村级集体经济增收350余万元。
乡村振兴,产业是基础。萍乡把“产业兴旺”作为乡村振兴的基础支撑,全市各地因地制宜发展做强特色产业,为农村发展注入生机和活力。
花镜基地、紫峰茶场、寿光智慧农业园……萍乡市芦溪县紫溪村以农旅结合带动三产融合发展,打造了“一园两场多基地”的田园综合体产业集群。在这个江西省“十三五”规划扶持贫困村,2019年有560余户农户通过参与种植、村口就业、土地流转、利润分红等形式从中获益,人均增收达1600多元。
“花炮之乡”萍乡市上栗县以特色养殖、果蔬种植等产业项目作为产业转型主攻方向。在上栗县山口村,“老花炮”周洪源转型创办了肉兔种养农业合作社,饲养了1000只种兔、6000多只肉兔,带动当地5家花炮退出企业、18户贫困户共同发展。
文化滋养凝聚“幸福”力量
“脱贫攻坚,既要扶智,也要扶志。乡村振兴,既要‘口袋鼓’,也要‘脑袋富’。”萍乡市委常委、宣传部长聂晓葵说,在以产业发展带动脱贫致富的同时,萍乡还通过文化滋养使农村凝聚起“幸福”力量。
“最高峰时村里有14家麻将馆,现在全都闭门歇业了。”谈到村里的变化,紫溪村党总支书记甘小红颇为自豪。紫溪村户籍人口有5000多,前些年村里没有什么产业,村民们农闲时无事可做,搓麻将是村民消磨时光的常态。
在萍乡市芦溪县紫溪村,田间地头一派农忙景象。新华网 王凯丰 摄
如今行走在紫溪村,荒山土坡变成了产业基地、乡间小道升级成柏油马路、过去“搓麻”洗牌声也被村头广场的欢歌笑语取代。村里新建了图书馆、篮球场、休闲广场等文化设施,村民们还自发成立了腰鼓队、广场舞队等一批文体团队。“现在大家忙都忙不过来,麻将馆早就不开了!”村民冯建华说。
沿背村的乡亲们对甘祖昌和龚全珍夫妇怀有深厚的感情。2019年,龚全珍志愿者协会沿背分会和巾帼志愿者协会沿背服务队在沿背村挂牌成立,吸纳了近百名村民参与。通过开展送温暖、献爱心志愿服务活动,沿背村形成了亲帮亲、友帮友、邻帮邻、户帮户的良好氛围。2019年6月,沿背村获评“第六届江西省文明村镇”。
在上栗县金山镇高山村,一座“没有围墙”的花炮民俗文化馆每年都吸引大量游客前来参观游览。花炮文化博览园、花炮文化特色小镇……依托悠久的花炮文化底蕴,上栗县对花炮文化产业进行整体规划,着力打造“花炮之源”城市文化名片。
党建引领夯实“乡村善治”
3月28日,萍乡市上栗县杨岐村举行“屋场贴心会”。新华网发 杨丽娜 摄
同照一盏灯、同坐一条凳、同围一张桌、同谈一席话……3月28日,在萍乡市上栗县杨岐村,机关干部与党员群众围坐成一个圈,就如何开展好环境卫生工作进行讨论。
“近年来,萍乡在全市推广以‘屋场贴心会’形式讨论村务事项,将工作下沉到村组,做到大家事大家议,聚拢了乡情、凝聚了民心。”萍乡市委常委、组织部长严允说。
党员干部是乡村善治的示范者和先行者。从到紫溪村任“第一书记”的第一天起,范小敏就开始了“全日制”驻村工作。“就是要与老百姓打成一片,把村民当作自己的家人。”范小敏说,支部成为“主心骨”,党员当好“领头雁”,换来了如今紫溪村的大变样。
时下正值春耕备耕季,萍乡市上栗县的“包村长”们纷纷下村组、进家门,帮助村民解决困难。“包村长”制是上栗县对基层党建新模式的一次探索。该县选派156名干部,担任156个行政村的“包村长”,心贴心征求意见,点对点破解难题,实打实落实帮扶举措。
“‘包村长’与‘第一书记’及‘帮扶干部’实现‘无缝连接’,全县形成了‘横向到边、纵向到底’的帮扶工作网络。”泉塘村“包村长”、上栗县委副书记李志猛说。
乡村治,百姓安。萍乡通过党建引领,充分发挥基层党组织和党员的模范作用,成为凝聚人心、团结群众的坚强核心,持续提升乡村治理水平,带动村民致富。
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