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 | 张涛
近日,本报发表了《为管乐团“主心骨”补上缺口,北京首次举办管乐指挥人才培训》的报道文章,记录了为期三天的“北京音乐家协会会员培训暨首都管乐指挥骨干人才培训班”。除却培训班的多场专题课程外,其中的“管乐艺术论坛”值得一书。如今,疫情使得学生管乐团的训练变得阻力重重,而作为一线学生管乐团的指挥者、工作者、管理者们,拥有这样一个一起坐下来交流的机会显得尤为意义深远。
论坛由青年指挥刘文栋主持,邀请了史家小学金帆管乐团常任指挥范汝梅、人大附小金帆管乐团常任指挥孙莉、育英金帆爱乐乐团艺术总监李轩、北京十一学校金帆乐团常任指挥贾贞禹、中国长笛专业委员会理事徐炳辰、青年指挥张听雨等代表座谈发言。几位指挥结合自身多年指挥和乐团管理经验,畅所欲言,围绕管乐团尤其是北京学生管乐团的招生、建设、管理和训练分享了各自的见解和思考。
小学乐团管理有策略
小学生参加管乐团,除却专业训练外,解决招生平衡问题、突出音乐的美育意义尤为重要。
招生上,吸收优质生源,平衡声部人数是十分需要注意的,如果前期这两方面不能“保质保量”,会给乐团日后的专业发展与梯队建设带来很大的“隐患”。在论坛上,人大附小管乐团常任指挥孙莉重点谈了管乐团的宣传与招生工作。“为了激发更多孩子对管乐的兴趣,最大化普及管乐教育,管乐团非常重视招生宣传工作。每年9月开学的第二周为管乐周,乐团高年级队员走进低年级各个班级进行巡演,并介绍演奏的曲目和乐器。有的队员组合成小乐队,在操场上进行演奏,享受音乐带来的快乐,也在校园内营造了浓郁的管乐氛围,吸引孩子们欣赏管乐、走近管乐。”
在招生过程中,最容易出现的声部不平衡就是多数孩子都愿意选择独奏多、轻便便宜的长笛、单簧管、小号等乐器,导致巴松、大号等乐器生源不足,致使乐团日后无法在演奏中取得良好的平衡。孙莉的策略中,最有特色的便是面对低年级学生,采用独创的管乐童话王国来吸引孩子们。她把管乐团的每个乐器根据乐器外形特点和在乐队里的角色,赋予童话般的角色,如小号像白马王子,圆号像公主与伯爵,长号像猎人射手,大号像国王,贝斯像皇后,萨克斯像公爵,单簧管像骑士与天鹅,双簧管像精灵,打击乐像将军,巴松像贵族,长笛像天使。借由这样趣味化的角色扮演,孩子们对乐器不再感到陌生,也体现出了低音乐器的重要性。这样,学习不同乐器的孩子都能有一个美妙的角色名字,能够更有兴趣走进管乐的世界。
针对梯队建设与管理,史家小学副校长、金帆管乐团常任指挥范汝梅在业界是出了名的“有一套”。她以“构建‘三位一体’的小学管乐团管理模式”为主题介绍了乐团的建设管理经验。她表示:“办团目的明确、涵养办团文化是培育好团的土壤,优秀的管理教师和优质的专业教师队伍建设是乐团演奏质量的保障,科学高效的教学管理模式是乐团走向成熟的标致。乐团建立了‘零门槛、重普及’的招生机制,遵循重视基础和合奏的管乐课程设置原则,同时努力营造育人为先的社团文化,培养、提升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史家小学乐团每个年级都拥有一个独立标配乐队,这在学生管乐团中是十分罕见的。在梯队建设中,由一位主管教师担任团长,负责本团育人质量的全面提升,同时选派另一位音乐教师协助管理事务性工作。范汝梅表示:“每个学期我们都制定详尽的学习教学计划,落实到每周的训练活动中。校内教师借助每周一次的例会制度、声部记录单等形式统一外聘教师授课目标、内容与标准;走进外聘教师声部课课堂,深入了解每个声部的学习状态、授课质量。借助学生联系册、微信群等形式加强家校沟通,督促、指导学生在家中练习。确保学生在家中练习时保质保量,进而确保乐团整体水准的稳步提升。”谈及兴办乐团的初衷,范汝梅认为:“我们的努力就是真心希望学生享有一种温暖且完整的教育生活,成为心中有爱、眼中有光、学有思想、行有气质的好少年!”
中学乐团讲求变通与创新
中学管乐团的梯队建设与小学相比,也不太一样。在特长生逐步取消的背景下,对于自我意识日益强烈、课业压力加大的中学生管乐团,组建与发展需要换一条思路。
身为育英学校青年地理教师兼金帆爱乐乐团常任指挥,李轩对学科进行交叉整合,不断尝试、探索新的艺术表现形式,力图让学生在演奏中有“智性的收获”。自2016年以来,他结合自己任教的学科特长,调阅大量管乐曲目资料,将地理学科与音乐学科进行深度整合、精心策划,执棒乐团先后举办了“世界地图”“中国地图”“缤纷四季”主题音乐会,在教育界引起强烈反响,特别是引起高校音乐教育界的广泛关注。
李轩表示:“主题音乐会的最大特点是本场全部演出内容均围绕该主题选曲。如‘世界地图’主题,我设计了从《非洲交响曲》出发,用旅行线路串联地图上的每个地点,先后经过《亚洲特选曲》《日本风情画》《路易斯安那州的欢聚》《阿根廷探戈》,最后驶向浩瀚的《太平洋幻想》。这样的设计不仅让听众随乐团的演绎完成一次环球之旅,也让乐团的学生对世界音乐文化和风格有了一定的把握。”在排练中,李轩也会风趣地将地理与音乐结合:在排练梅耶第一交响曲《指环王》第一乐章时,他曾这样比喻,“长短笛你们就是温带季风气候,而单簧管你们就是地中海气候,典型的冬季多雨型。长笛请严格把控节拍,别把夏季风刮到冬半年。”懂的自然懂,他棒下的学生既忍俊不禁,又心领神会。
十一学校的金帆乐团在学生乐团界声名显赫,这支学生乐团排练、演出过庞大的马勒《第三交响曲》第一乐章,而学校管乐团的成立却是偶然。学校常任指挥贾贞禹表示:“我们管乐团成立的契机,恰恰是因为管弦乐团的声部不平衡。因为在海淀南部地区,小学普遍是管乐团,弦乐学生少之又少,而管乐学生相对较多,如果放在一起进行训练,最后的结果必定是非常麻烦的,加上管弦乐团的演出对于场地要求较高,而管乐团适应性相对更强一些,于是便有了我们的管乐团。从那时开始管弦乐团的管乐严格按照作品编制配置,管乐团也一天一天壮大起来。”
贾贞禹谈到训练时说,“学生乐团的训练,我们往往更多地把精力放在如何精准把控乐团方面,这对于水平较好的乐团比较容易实现;而对于演奏水平比较初级或者参差不齐的乐团,我们除了可以训练乐团的绝对准确度外,还可以增加很多类似于通感的训练方式,帮助学生打开更多其他感官通道。”
专业教师把脉,细节值得关注
这次论坛也请来专业老师与乐团外聘指挥参与讨论。通过讨论,可以看出很多学生管乐团训练方面的专业问题亟待专业人士解决。
中国长笛专业委员会理事徐炳辰聚焦非职业乐团声部建设和单技训练问题,还原作为声部指导教师的教学场域,就角色定位、曲目选择、方法理念以及与指挥的交流沟通、针对不同学生的训练技法等提供了具体的思路与构想。他指出:“现在大部分学生乐团选择演奏的曲目都是作曲家给职业乐团谱写的,完成这些曲目需要乐手个人以及各个声部达到一个基本的能力水准。对于曲目的难易程度,指挥和专业老师要有足够的沟通,达成共识。而学生乐团声部指导老师也要实现认知上的转变,教学上从讲嘴形、讲手形、讲气息开始,做大量的示范,同时制定针对性练习规划。一对一教学中重视基础训练,对声音、技术提出要求,选择古典时期的曲目督促学生练习。声部练习中,针对声部中乐手特点,统筹规划搭配,形成乐队层次,努力打造一支优秀的乐队。”
青年指挥、乐评人张听雨表示,学生管乐团存在音准与平衡问题,这背后有两个深层次的原因需要从根本上解决:其一是学生基础音乐素质教育需要提高,在学习音乐前期应重视乐理、视唱练耳的学习;其二是音响平衡问题和场地有关,在没有基本良好声场的排练厅中是很难排练出好的音响平衡的。同时,他认为:“在以管乐团为载体的美育教育中,音乐性实际上很重要。让学生在音乐中享受美的前提,除了享受合作的乐趣外,更重要的是他们奏出的音乐要确实有值得审美之处。在管乐器的学习道路上,我们经常难以如管弦乐团般接触很多古典作品,而这些作品既是音乐史的基石,也是调整乐团音色与细节的恰当曲目,管乐团应适当多接触古典作品的改编曲。”
– the end –
“星标”音乐周报微信公众号
不错过每条推送
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