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爱的小朋友们,杭州广播电台有位知名的主持人雷鸣,雷叔叔常常走进浙江省很多盲校,将电影清楚、生动地说给有视力障碍的人听。听他说电影,就好像在看电影。最近,雷叔叔想在我们崇文招募小主播和他一起‘为盲人说电影’,还专门给大家录了视频,请看大屏幕……”
学习《鸟的天堂》一课时,汪玥老师把雷鸣“带进”课堂,用说电影的方式,带领孩子们领略自然之美。孩子们分组围坐,热情高涨,纷纷表示“要跟着老师在课本中学”“要和雷叔叔在现场学”……这样生动鲜活的课堂实践在崇文的校园里随处可见,这得益于学校始终坚持的“新班级教育”改革实践。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以下简称“崇文”)以“小班化教育”为切入口,以“新班级教育”为特色,以“崇文尚德”为校训,致力于把学校打造成为师生学习和成长的乐园。历经20余年,学校针对传统班级教育存在的弊端,形成了集育人目标、课程实施、教师发展、治理创新于一体的“新班级教育”育人体系,建构了生机勃勃的育人生态。
关注个体成长,打造“新班级教育”内核
有教无类、因材施教、教学相长……两千多年前孔子的教育原则历久弥新。如何真正做到关注每一位学生、为每一位学生提供适合的教育?
班级是学校教育的“细胞”,是学生道德养成、人格成长、知识学习、人际交往和社会发展的主要环境。秉持“看见班级中的儿童,打造儿童心中的班级”的理念,我们从儿童立场出发,着力打造“新班级教育”,促进每一位学生全面而主动地发展。
什么是“新班级教育”?相比传统的班级教育,“新班级教育”具有四方面特点——
一是看到“发光的个体”。主张让每位教师走到孩子身边,清楚地看见班级中的每一个孩子,了解孩子的故事,肯定每个个体存在的价值和意义。二是期待“多彩的果实”。注重精耕细作和因材施教,在尊重个体差异的基础上充分激发个性潜能,让教育果园结出多彩的果实,让儿童成为独特的自己。三是释放“舒展的身心”。主张打通教室与户外场所、校内与校外场域,构建开放多元的班级空间和民主和谐的班级氛围,解放儿童的身体和心灵,让儿童在学习体验中舒展身心、主动探究、灵动生长。四是打造“愉悦的港湾”。强调立足儿童、面向儿童,构筑儿童视角下的美好乐园,给予儿童学习的乐趣和温暖的陪伴,收获儿童的信任和依赖。
“新班级教育”要培养什么样的人?
“新班级教育”要“育分”,更要“育人”。为此,我们提出了“培养存德性、明自我、会学习、擅交往、广视野的崇文小少年”的育人目标,主张以德为先、学以致用、主动探索、合作探究、实践创新,让每一个生命在关怀下自由成长。
打通“知行创”课程路径,夯实“新班级教育”主轴课程是学校育人的重要载体。然而,如何平衡好统一的国家课程方案要求与学生个性化的发展需要,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道现实难题。我们秉持“传授尚可分科,生活势必融合”的理念,坚持认为“新班级教育”绝不能轻视知识学习、走向“去学科化”的极端,也绝不能以知识学习为最终目的,而是要在扎实学识的基础上,走向实践创新。
为此,我们以国家课程为主导,针对国家课程实施中分科与综合不平衡、知与行脱节的问题,形成了“知行创”国家课程综合化和实践化实施模式。“知行创”以各类主题为统领,以知学、行思、融创三类课程体系为核心,涵盖语文与艺术、数学与科学、社会与实践、英语与国际理解、体育与健康五大课程领域,既落实好国家育人目标、课程方案和课程标准,又充分结合学校和学生情况,因校制宜,高质量实施国家课程。
书本打基础。我们以学科内的关联点作为主题的锚定点构建了知学课程,以推动学科知识点的结构化整合。比如,五年级语文有个主题单元“颂英雄·铸国魂”,就是以“培养语言文字运用能力、传承优秀文化和革命传统”为锚定点,统整《军神》等课文而成。同时,这个主题单元分为“感受英雄人物”“传承革命精神”“讲述英雄故事”几个学习模块,让学生在完成情境任务的过程中,厚植爱国主义情怀。
实践长才干。我们依托某一学科,并根据学生的兴趣和经验构建了行思课程。行思课程的主题源自多学科的交叉点,目的是帮助学生拓宽视野,让学生在“做中学”,提升解决问题的能力。比如,生态环境主题的课程群就是依托科学课程,有机整合了道德与法治、语文、数学、美术等学科,横向打通了学科课程、微课和校外学习之间的壁垒,纵向贯通了低、中、高段的主题学习。从低年级的“鸟巢”主题到中年级的“暖棚”主题,再到高年级的“桥梁”主题,实现了学习的进阶。
创新促发展。我们从社会话题、现实问题、校本资源中挖掘主题,研发了融创课程,力图将学生的知识学习和社会生活联系起来,增强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创新精神和社会责任感。比如,“宋韵文化小使者”项目课程以“传承宋韵文化”任务为驱动,融入了语文、美术、数学、体育等学科内容,孩子们可以体验宋词吟唱、汉服设计、蹴鞠、投壶等活动,提升自己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增强文化自信和民族自信。
评价不变,课程难改,教学难变。为此,我们倡导“人人都出彩”的评价理念,多维探索创新评价方式。如,在保留纸笔测验的同时,开发情境化测试,凸显评价的真实性;利用分项等级评价、表现性任务、成长档案袋评价等方式,关注学生的点滴进步;采用创新发布会、自主申报特长等方式评价学生的综合素养,同时配备“学习者画像系统”,为评价提供精准支持。以创新发布会为例,学生可以通过完成个性化的探究任务和成果展示,展现自己的所知所学。
近来,我们还在学习时空上做文章,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在传统班级生活中,时间管理的预设性很强,时间表一旦确定,教师和学生都必须按照时间表活动,不能轻易更改,时间反而成了学生学习的束缚。为改变这种情况,我们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在不增加周教学时间总量的前提下,对具体时间安排进行了弹性设置。将原本40或45分钟的课时重新规划为35分钟,形成大小课、长短课及个性化搭配的时间表,并每周留出一天作为“无铃声日”,让师生根据学习情况自主把握时间。我们还优化了学习空间,将教室划分为讲解区、学习区、办公区和展览区,将公共区域打造成港湾家园、展示走廊、阳光农场等园地,构建泛在学习社区,让班级功能更多、学习场域更大、成长视野更广。
涵育崇文教师文化,筑牢“新班级教育”根基
孜孜不倦育才路,矢志不渝筑梦人。坚韧不拔的创业精神、脚踏实地的工作作风、携手共进的合作意识、荣辱与共的爱校情怀,是每一位崇文教师都必须具备的品质。从老一辈特级教师的不老传说到“90后”新生力量的魅力青春,崇文教师文化在传承中生生不息。
坚韧不拔,方能守正创新。“新班级教育”是一项教学改革实验,在实践中难免会碰壁、走弯路,只有勇于挑战、敢为人先、坚持不懈,才能善作善成、走出新路。我们特别强调党员教师自觉发挥“一个党员就是一面旗帜”的先锋模范作用,以精神的引领、专业的底气和互相成就的决心,积极投身党的教育事业,为崇文教育贡献力量。我们成立了“崇文讲坛”,以党建引领激发教师动力。每月一次的党校学习时间,我们都开展“书记讲党课”活动,通过“发现身边的好教师”“我是崇文好教师”主题演讲,分享名师名家的成长故事和教育理想信念,树立教师榜样,增强教师职业自信。“双减”背景下,我们坚持党员先行,遴选优秀党员教师与特需孩子结对,制定个别化帮教方案,帮助孩子实现个性发展。
脚踏实地,方能仰望星空。“新班级教育”从来不是少数几个人的事,而是每一位教师的事。针对新手教师,我们秉承“崇文以尚德,正学以阐教”之理念,成立了“崇文书院读书会”社团。任职3年以内的崇文新教师自动成为社团成员,每周三晚上开展读书会活动。教师们在这里聆听教育前辈的成长故事和经验分享,交流彼此的读书心得,谈论自己的教学感悟,也提出自己的疑难困惑,引发观点交锋。发展至今,社团已有二十年历史,这里有属于曾经或现在的“崇文菜鸟”们的共同记忆,“一二·九赛课”“五四教学技能大赛”“徽杭古道毅行”……一次次活动隐藏着崇文每一位年轻教师的成长密码。针对全体教师,我们形成了高效扎实的教研文化,无论是常态化的同课异构活动、定期的主题式教育教学观念学习与大讨论,还是一次不落的教研通讯日志撰写,教师们组成学科团队,各司其职、分工合作。在教研文化的浸润下,每一位教师不断厘清自己的教育理念,形成自己的教育哲学,反思和改进自己的教育方法,实现个人专业成长与团队进步的深度融合。
携手并进,方能互惠成长。一个班级,两位老师,九门课程,三十名学生……教师协同是“新班级教育”的一大特色。我们在一二年级实行双师协同包班,每班由两位教师协同负责班级课程、活动、管理等工作;在高年级实行教师协同走班,帮助每位学生获得最优的支持与反馈,满足学生更为深入的学习和即时辅导需要。此外,为更好地促进教师协同,我们实行全员导师制,为每一位教师配备成长伙伴,携手并进。一是名师引领。依托“特级教师工作室”和“崇文名师”师徒组,为骨干教师成长创设平台,充分发挥名优教师的专业引领作用。二是新老教师结对。学校在新教师入校时会通过双向选择促成新教师与有经验的优秀教师结对,形成互惠的专业伙伴联盟。三是朋辈导师互助。上一轮参与“新班级教育”实验的教师滚动指导下一轮实验教师,在交流中共同成长。我们还专门设置“新班级教育”研究中心,专门负责教师成长工作,开发了“崇文加盟者集训”“跨学科教师研训”等研修模式与课程,将本校骨干教师作为培训师,为青年教师提供个性化的指导,提升其专业水平。
爱校荣校,方能共创未来。人人争做“崇文好教师”已经成为崇文的文化基因。2015年,教师们凝聚集体智慧,广泛研讨,形成了《崇文教师的78条工作细节》,从教师形象、师生沟通、班级管理、教学常规等方面,对师德、师风、师范做出了细致的要求。教师也爱校如家,自发成立了丰富多彩的教师社团,如“大球社团”“养生太极”“快乐十字绣”“育儿心经”“张家厨房”等等,共同激发生命活力,共创更加美好的教育未来。
共同教育,拓展“新班级教育”外延
十多年前,崇文的一位家长曾说过这样一句话,让我至今印象深刻。她说:“崇文让我真正懂得了,我也应该是一位‘老师’,教育孩子也有我的一份责任。”
“我们的孩子需要我们共同教育,家长是教育的同盟军,也是我们的新同事。”这是崇文一直提倡的家校合作理念。我们深深地认识到,家庭教育是人一生中接受的最早、最深、最持久的教育。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再好的学校教育无异于无源之水、无本之木。学校教育不应该只是教育学生,更要唤起家庭的教育自觉,帮助家长读懂孩子、理解孩子、教育孩子。
签订家长公约,树立家教楷模。我们制定了《“新班级教育”家长公约》,倡导家长每天至少用半小时与孩子面对面真诚沟通,每周至少抽出两小时与孩子一起游戏、劳动和锻炼,每周至少有一小时与孩子共同阅读等,引导家长科学育儿。自2003年开始,我们坚持开展年度模范家长评选活动,每个“小海燕”都积极参与,将父母的点滴爱意化作真挚美好的文字。不少模范家长的事迹感人至深,让我们真切地看到了孩子们在父母的正向影响下,茁壮成长着。
召开特色家长会,变革育人理念。我们变革了以往“听报告式”的家长会,采取了“世界咖啡屋”家长研讨模式,让家长们在观点碰撞中革新育人理念。例如,我们曾与家长开展“作业本上不签名”的主题研讨会,分小组讨论“不签名的本质诉求是什么”。家长们表达了“不签名的核心是建立平等的家校关系,权责清晰”“可以更好地培养孩子的责任心”等想法。由此,早在2017年,我们就发起了“有边界的家校责任”倡议,倡导“家长不在作业本上签字”。
举办家长沙龙,提升育儿能力。“双减”之后,家长如何正确认识学习、如何培养子女的特长、如何加强与子女的沟通等问题成为“新班级教育”面临的迫切问题。对此,我们推出了4大类10多个主题的家长沙龙活动,邀请校内外专家开设专题讲座,给予家长思想启迪,破解家长在学习品质培养、特长教育引导、亲子良性沟通、生长发育支持等方面的困惑。
开展家庭访问,拉近家校关系。家访不只是班主任的职责,每一个任课教师都要了解孩子的家庭背景,并与家长建立良好的合作关系,共同研制个性化的教育计划,携手支持每一个孩子的自由成长。今年“六一”儿童节前夕,在“浙有善育·赋能新时代青年家庭教育”的“青联思享汇”活动上,我们的六位家长就以真实的育儿故事,生动诠释了“陪伴是最好的教育”。
辐射“新班级教育”经验,守望教育的诗意与远方
“自古西湖画舫课,百年钱塘新班级;崇文尚德遗风袭,正学阐教立潮头。”崇文始终将自己视为教育的“试验田”,遵循教育发展规律,坚持发挥课堂变革主阵地作用,走出了一条“新班级教育”之路。近年来,“新班级教育”成果先后被推广至北京、上海、广东、湖北、贵州等20余个省市,依托“教育 互联网”,与西藏那曲杭嘉中学等全国30余所学校“共上一堂课”,为10余万名学生带去了生动的“崇文课堂”;派出了一批又一批骨干教师结对帮扶、培训指导贵州雷山县掌雷小学等20余所乡村学校的教师;依托名校长、名师工作室,为各县校长提供浸润式成长培训,让校长们走进“新班级”、感受“新班级”。写一封信、捐一笔钱、唱一首歌,“小海燕”们以崇文的方式,将温暖与爱心传播到偏远地区。
新时代,新征程,在共同富裕示范区建设的背景下,我们带着“新班级教育”和满腔热血,通过构建城乡教育共同体,与浙江省台州市、衢州市开化县开展深度合作,设置了一批乡村学校实验基地,为乡村小规模学校打造了“课程资源重构—包班协同教学—技术助力变革—创新评价模式”四维联动的发展通道,努力探索着乡村教育从“输血”到“造血”的路径转变。
历经二十余年,崇文将继续肩负立德树人的使命与担当,进一步践行“新班级教育”,在建设共同富裕示范区的道路上砥砺前行,不断满足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对美好教育的追求。
(作者:俞国娣|杭州市崇文实验学校教育集团党委书记、总校长)
来源: 《教育家》杂志社
ag凯发k8国际的版权声明:本文内容由互联网用户自发贡献,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本站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不拥有所有权,不承担相关法律责任。如发现本站有涉嫌抄袭侵权/违法违规的内容, 请发送邮件至 举报,一经查实,本站将立刻删除。